第047章:韩姑娘到辽阳
上一章说到江南来的工匠吴杰看到动力锯很震惊,这让他放弃轻视辽东的心理,说话开始客气起来。
他对韩忠说道:“大兄弟,刚才总兵大人已经说了,让我带着工匠造500料的大船,可眼前这两艘船已经开工,那么最好是另开一个船场,招揽一些工匠苦力,可以吗?”
韩忠:“可以呀,这事儿包在我身上了,我想总兵大人也是这个意思。”
吴杰又说:“现在天气渐凉了,这附近没有人家,没有房屋,我想请示总兵大人,把我带来的那艘船停在这里做我们的住处。船上还有二十多船工,都是我的帮手,再招五十个苦力就可以开工了。”
吴杰知道,那艘船已经卖了,现在不是他的了,所以继续使用要求到别人了。
韩忠:“那艘船你就别想了,它已经被征用,现在是渤海水师的旗舰,两百水兵已经上船,即将出海练兵。可是我们的兵丁还不习水性,所以你的手下还要留下七八人做教习,教导指挥行船、操帆、掌舵、稳底仓等等的,其余的人都可以随你下船。你别担心,他们的赏银照样给,船上船下都是一样的。”
赏银就是工资报酬,每人每月十两,是非常优厚的。此时平均水平是一个壮劳力每月五两上下,有特殊技能的高一些,当然也有差的。
已经开工的那个船场里的苦力也是十两,所以招工很容易的。当然工作也是辛苦的,监工手里都拿着棍棒鞭子,苦力挨揍也是常事。
吴杰是大工匠,拿十倍的薪酬,这是他心甘情愿来辽东的原因,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嘛。
这里说的船老大、操帆、掌舵等这些差事大家都知道的,“稳底仓”是什么差事呢?
稳底仓就是负责船只重力平衡的,避免货物偏重导致船只倾斜甚至翻船。这个工作很重要,有专职的,也有二副或船长兼管的。
听说过“压舱石”这个词吧,比如形容某人非常重要,就说他是这个单位的压舱石。
压舱石是安放在船只最低层舱室的重物。底层舱室既不装货物也不装人,是专门放置压舱石的舱室,叫底仓。
所有的船只,在底仓都有“压舱重物”,其原理就像是小孩玩的不倒翁。船只在水面以上的部分很高,其高度远超吃水线以下部分。可是船只都能稳定屹立不倒,那就是因为在船的最底部(底仓)有压舱重物。一般是大铁块子,小船也有用大石头的。不管是铁块还是石头,都必须牢固的固定位置,绝对不能滑动移位。
于是高高的船只就像个不倒翁,稳稳地漂浮与水面。
当装载的货物难于平衡的时候,也可以调整压舱重物的位置来保持平衡。所以说这是个技术活,非常专业和重要。
这个活就是“稳底仓”。
。。。。。。
说完了稳底仓,继续我们的故事
韩忠继续说道:“至于你们的住处,暂时可以给你几顶棉帐篷,此时天还不太冷,棉帐篷很暖和的,眼下没问题,可是严冬季节就不行了。所以你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盖房子,那是你们吃饭睡觉之所,天寒之前要有房子住,住帐篷是过不了冬的。你要的苦力会很快招集,你放心,不会误事的。
“我也是要留下来和你共事的,担任这里的总管,这里的两个船场都归我管。总兵大人命我做总管还有个原因:只有我能做你的通事。你别奇怪,你听我们说话尚可,可是你说的话,除了我之外,别人都听不懂啊,没有我做通事怎么行呢?”
“通事”就是翻译。
各地语言有差异,这个大家都知道的。古人也是一样,而且更严重,那是因为与现代相比,古人地域封闭很严重,对外交流少。所以有“隔山不通音”的说法,就是隔一座山就语言不通了。当然上层人物除外,官员们都会说“官话”,就是官场通行的语言,就类似于现代的普通话了。
韩忠到江南去了几个月,南方人的话他能听懂了,所以他能给吴杰做通事。当然这是暂时的,时间久了人们都有语言适应能力,吴杰自己也会学说本地人的话。
吴杰:“总管大人,有什么吩咐只管说。”
吴杰刚才还称呼韩忠为大兄弟呢,此时就换了称呼,民对官是习惯性的敬畏。
韩忠:“等苦力到来后,给他们的第一个差事也是盖房子,自己盖房子自己住。呃,对了,我会找来瓦匠木匠领着你们盖房子。”
韩忠这个总管不白当,要指挥得当,他知道建筑房屋也是专业技术,不是每个人都会盖房子的,必须有专业的瓦匠木匠。
。。。。。。
萧空宁知道火炮安装在船上的威力,但此时没必要,每艘船上放几个弓手就足以保证安全,渤海就在渤海营控制之下,安装火炮就是高射炮打蚊子多此一举了。
萧空宁决心造火炮的目的是为了在攻打兴辽国的王城时减少伤亡的,如果没有火炮,几百上千人的伤亡很正常。辽东人口少,他珍惜这些青壮的性命。要不怎么说慈不掌兵呢?萧空宁的心还是太仁慈了。他也没有阴谋诡计出奇制胜的本事,那不就成立诸葛亮了吗?他没那个本事。
造炮是个大事情,他必须向朝廷请示,绝对不能偷着干。可能有萧皇后的信任,批复的圣旨很快就到了。得到朝廷认可,制造火炮的工程就可以按计划实施了。
不是有个炼合金钢的院子吗?在那里再建一个炉子,增加几个懂铸造的工匠,融化铜块,铸造火炮。都在一个院子里更便于自己关照。
铸造铜炮需要制作木模型和沙箱,这些技术细节就不说了。有他画的火炮图和亲自指导,相信会很顺利的。
。。。。。。
11月天气冷了,进入冬季了。这是公元973年,辽国的保宁5年。
为了赶在明年正月结亲,韩姑娘这一队人马400多人,长途跋涉两三千里到了辽阳城。辽阳城不大,这么多人不能都进城,韩德让命令军兵和不紧要的人不要进城,在城外扎营。即便这样,进城的队伍还有一百多人。
辽阳全城轰动,很多人都出来围观,街道两侧都占满了人,为此还出动了护卫队维持道路畅通。
民众大多不知道是怎么回事,叽叽喳喳的议论互相询问。
“这是什么人来了?这么大的阵仗?”
平常百姓不知道,可是官员们是知道的,不大的辽阳城里很多都是官员的眷属,这些人也是知道的。于是有人很卖弄地说:“你们不知道吧?这是总督大人的眷属,总督大人明年开春要娶亲了。”
市面上什么人都有,有人不忿说:“什么大人啊?他就是个毛头小子,还不是皇亲国戚,裙带亲戚,居然做了总督!找谁说理去?”
这话就引来了争吵,有人说:“你胡说什么?你瞎了眼吗?自从总督大人来到咱辽东这两年,咱辽东变富足了,城里市面繁荣,粮食布匹充足,路倒也不见了。有这样的好官你还不知足吗?”
“路倒”,就是冻饿致死倒在路边的尸体。在以前的辽阳城里常有,特别是冬季,由官府衙役收尸到城外乱葬岗子埋掉。
“快看!过来了,过来了。”
韩姑娘是坐在车里的,人们当然看不到,但是看热闹的人依旧兴趣不减。
韩姑娘到辽阳这件事是萧空宁家的私事,可是总督的身份尊贵,辽阳城里的大小官员还是会露面的,只是没正规的仪式。
萧空宁等在韩姑娘的临时住所前,以迎接韩姑娘的到来。按此时的礼仪,结婚前他们是不能见面的,可是他们却是例外,在萧皇后那里他们已经见过了。
萧空宁还想着能不能看见韩姑娘的父母呢?怎么说也是老丈人,是长辈。都是因为皇上指婚,他竟然还没见过他们。很遗憾,今天他还是没见到,可能是在车里没出来。
队伍过来了,走在最前面骑着高头大马的是韩德让,萧空宁认识他,在京城见过的。
萧空宁连忙上前行礼。
萧空宁是总督,官阶也不低,可地方官比朝堂的官还是差一等,韩德让的地位特别,很尊贵。他是朝廷里的重臣,其地位远在其他朝臣之上,其原因就在于萧皇后的信任和宠溺,他与萧皇后关系**,这是公开的秘密。
韩德让连忙下马行礼,他们互致问候。
可见韩德让还是个明白人,知道不能凭借皇后持宠傲视众人。
萧空宁说:“韩大人,您的住处都安置好了,有什么不妥的尽管说,不要客气。”
“哪里哪里呀,客随主便。”
在他们客套的时候,韩姑娘的马车就进了大门。
韩姑娘是坐在车里的,外面人看不到,可是韩姑娘隔着纱窗能看到外面的人,她看到了萧空宁,心里还是蛮激动的。
她到二门下车,有辽阳官员们的女眷们迎候在那里。
未完待续。
—end—
